编者按: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汽车公社(ID:iAUTO2010),作者:崔力文,编辑:何增荣,创业邦经授权转载。
文章开篇,首先分享两组数据。
就拿过去的9月为例,参照乘联会公布的终端成绩单,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继续达到令人欣慰的53.3%。并且自7月开始,已经连续三个月突破50%大关。
与此同时,9月自主品牌的零售销量达到134万辆,同比增长25%,环比增长11%。份额占比达到63.5%,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0.1个百分点。而进一步将视线聚焦,9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达到了更为恐怖的74.9%。
试问,说明了什么?
答案,直指那个多次提及的观点,“无论承认与否,整个大盘的格局就是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如今,自主品牌渐渐从合资品牌手中夺过了中国车市的主导权。一款款积极触电的产品,便是它们手中的最奏效的利刃。”
也恰恰基于这样的背景,有声音认为,“到今年年底,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或将逼近60%。与之对应,自主品牌的零售销量份额占比或将逼近70%。”
那么,不禁再次反问,如果上述进程一旦真的撞线,合资品牌究竟该怎么办?理性客观的讲,合资品牌总体份额的不断萎缩已成定局。
其中,较为强势的德系、日系,能够凭借足够深厚的底蕴来一定程度上的延缓下滑。相比之下,除特斯拉之外的传统美系,包括颓势尽显的韩系、法系,碍于种种原因,不得不面对无法逆转的残酷终局。
但我同样相信,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,得以留在牌桌上的合资品牌会与自主品牌形成一个稳定的共存状态。
换言之,身处它们本就擅长的燃油车板块,依旧拥有还算可观的利润;身处被我们牢牢掌控的新能源车板块,并非没有一丝丝分羹的机会。
而后一部分,则是今天这篇文章试图重点展开讨论的关键。
价格永远是热销的第一要素
“合资电车,有未来吗?”
实际上,之所以衍生出上述思考,一方面的确是因为看到了9月终端成绩单后,真真切切的有感而发;另一方面,则是由于上周,突然见证了一条令人有些震惊的消息。
没有任何征兆,MINI中国在官网正式宣布,全新电动MINI COOPER售价调整至14.88万元起,起售价相比今年7月上市的18.98万元降低了4.1万元。与此同时,全新电动MINI ACEMAN售价调整至16.39万元起,起售价相比于今年8月上市的20.99万元降低了4.6万元。
更为重要的是,针对此前购买上述两款车型的全部客户,MINI中国将进行现金形式的保价。
进一步了解后得知,MINI中国此次大调整,不仅仅单纯涉及两款车型的起售价,还一并取消了二者原先所谓的“入门版”。如果按照同配置换算,全新电动MINI COOPER与ACEMAN的实际降价幅度,甚至高达5.7万元-7万元。
殊不知,刚刚过去的周末,笔者走访了该品牌位于上海的某家门店。与销售人员交流后获悉,“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客流量,今天光我就成交4单。加上现在又有置换补贴政策,性价比一下子就很突出。”
很快,又从前来看车的一位用户口中听到,“过去卖20多万元,同价位区间的选择太多了。现在乱七八糟算下来只要15万元,听他们说还有三年免息的金融方案能做,一下子变得超香。我主要是给老婆买一辆代步车,加上MINI的品牌力够强,一会应该就锁单了。”
而简简单单两段话,背后却隐藏着许多深意。
首先,可以说全新电动MINI用一己之力证明了,没有卖不动的合资电车,只有没有吸引力的价格。身处眼下风起云涌的中国车市,本段小标题亦是最为恰当的形容。
其次,如果没有记错,与之前大多数合资电车死守官方指导价,然后暗戳戳的指望经销商大幅度让利不同,本次全新电动MINI直接从根源上展现出了满满的诚意。
从阶段性反馈来看,与之前的遮遮掩掩反而严重损害与透支品牌形象相比,无疑要奏效与体面很多,向潜客传递出愿意积极改变的信号。
再者,全新电动MINI的打法,俨然朝着所有合资品牌,宣告了一个略显扎心且必须承认的生存法则:“想要卖好电车,就得放弃溢价,主动降低身段,甚至比自主品牌变得更加谦逊,才有机会从杀人的泥潭中突出重围。”
综上所述,也只有这样才有未来。
管它插混还是增程做就完了
“合资品牌不是卖不好电车,而是现阶段根本不想卖。其实,它们在等着自主品牌自相残杀、严重消耗以及市场成熟过后,再慢慢进场坐收渔翁之利。”
“一家合资品牌即便身处中国市场永远卖不好电车,但依旧能够位于需求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赚得盆满钵满,所以就算退出也是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。”
猜都能猜到,在评论区一定会出现类似对于今天文章立意的抨击。
在这些质疑者的眼中,合资品牌之所以出现份额下滑,位于新能源板块完全没有任何存在感,一直卖不好电车,只是遇到了一点点所谓的小麻烦,或者说是在所谓的战略调整。
随着大象转身完毕,目前的坐姿排序注定会彻底的重塑,谁输谁赢、孰优孰略,绝没有到盖棺定论的地步。
作为反驳,更想说:“你确定吗?你确定不是在掩耳盗铃吗?”
虽然我一直赞同不该过分唱衰合资品牌,但在这波愈演愈烈的电动化转型中,它们的水土不服,就是不争的事实。
至于本段开篇的两段观点,能够抓住的漏洞真的不少。
譬如,自主品牌在卖电车这件事上,已经迅速牢牢占领了用户心智,让大家理所应当的觉得谁才是领跑者。
合资品牌试图后来者居上,谈何容易。
无论营销层面,还是技术层面,还是产品层面,差距都明晃晃的摆在那里。而自主品牌一旦领先,优势正在像是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。
再譬如,按照目前的单一板块规模的竞争强度,中国市场便是全球最大与最残酷的存在。如果任何一家合资品牌,能够身处这片土地上证明自己的含金量,那么位于其它板块必定也会不可阻挡。
相反,如果连一直留在这片土地上深耕都做不到,那么位于其它板块迟早同样会变得千疮百孔。毕竟,造车,尤其是造电车,是一场强者的游戏,谁都想在最难的关卡通关。
好在,值得欣慰的是,我们得以见证大多数合资品牌,没有一味的狂妄自大与顽固不化,而是审时度势的认清了自己的真实处境与究竟想要什么,“为了卖好电车,必须拥抱中国。”
也恰恰这样的背景,接下来的篇幅,试图要给出我的几点建议。
其一,管它插混还是增程做就完了。
再次搬出乘联会的终端成绩单,9月纯电动、真插混、增程式的批发销量占比,已经达到59%、32%、9%。作为参考,去年同期三项数据分别为68%、23%、8%。
虽然听起来有点讽刺,但眼下油箱在中国车市仍然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。换言之,随着时间的继续推移,真插混与增程式组成的产品阵营,或将与纯电动直接平分天下,共同猛攻燃油车。
而对于合资品牌来说,指望它们一步到位完全过渡到纯电动,确实有些“赶鸭子上架”。相比之下,无论真插混也好,增程式也罢,同样蕴藏着巨大的用户需求。本就擅长“玩弄”油箱与油箱的它们理应all in。
更直白来讲,“只要曲线救国行之有效,何乐而不为?”况且,一旦孵化出了爆款并反哺全球,或许还能收获意料以外的结果。
其二,找帮手没有什么丢人的。
关于这一点,合资品牌阵营之中的佼佼者——大众,已经向大家做出了典型示范。对于这家财大气粗的德系老牌劲旅而言,与其费力不讨好的埋头苦干,不如直接大手一挥寻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取得双赢。
过去几十年间,自主品牌在用市场,换取合资品牌的技术;如今,身份互换仍然是为了双赢。不过,必须注意的是,牌桌上物美价廉的“好筹码”真的不多了,下手一定要趁早。迟迟拉不下脸面,等于放弃抄近道。
其三,智能化千万不能掉队。
借用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的输出,“电动化仅仅只是上半场,进入下半场决一胜负的将是智能化。”
对此,我一直深信不疑。而自今年开始,相信大家明显发现了,一套体验成熟的智能座舱与一套前景广阔的高阶智驾,位于消费者购车过程中所占的权重,正在以极快的迅速提升,从加分项渐渐变为必选项。
但长久以来,合资品牌卖电车,给外界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,便是智能化的落后。平心而论,随着时间轴的拉长,对于开疆扩土是非常不利的。而之后,想尽办法不掉队,至少赶上行业平均水准,则是它们必须解决的痛点。
不然,在与自主品牌的直面交锋中,还会有大苦头吃。至于合资电车未来,一直掌握在它们自己手中……
本文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new.ylfx.com/shangxun/13474.html